From 杨牧师 - training/demonstrating to Faith coworkers how to lead a small bible group study on 05/17/2013
2013-05-19
2013-05-17
GPCCC Faith Fellowship - 2013-05-17 - 约翰福音21:15-25 爱的托付
This evening 杨牧师带领我们结束 约翰福音(21:15-25)的查经 - 杨牧师示范了如何进行查经带领,并对整本约翰福音书做了回顾总结。
有一首歌叫“得人渔夫”, 歌词是这样写的:
主啊带我到水深之处, 教我做得人渔夫 ,
卸下属世万千束缚 ,让生命因爱起舞 ,
虽有孤苦如乌云密布, 风浪肆虐隔阻 ,
只要有主在我身旁, 我仍然是得人渔夫 ,
得人渔夫你抬头看吧, 撒玛利亚的麦田早已成熟 ,
得人渔夫你倾耳听吧, 加利利海的呼召依然如故 ,
得人渔夫要一生降服, 约旦河边的感动心中永驻 ,
得人渔夫要后继前仆, 万国万民都归神的国度。
今天的经文中主耶稣对彼得的爱的托付,成为彼得一生侍奉的动力,他终于成为"得人如得鱼"的门徒。愿我们也同得鼓励与托付,进入“水深之处”,成为"得人如得鱼"的门徒。
“得人渔夫”的诗歌链接 -
Guidelines (by 杨牧师)
水深之处 -
有一首歌叫“得人渔夫”, 歌词是这样写的:
主啊带我到水深之处, 教我做得人渔夫 ,
卸下属世万千束缚 ,让生命因爱起舞 ,
虽有孤苦如乌云密布, 风浪肆虐隔阻 ,
只要有主在我身旁, 我仍然是得人渔夫 ,
得人渔夫你抬头看吧, 撒玛利亚的麦田早已成熟 ,
得人渔夫你倾耳听吧, 加利利海的呼召依然如故 ,
得人渔夫要一生降服, 约旦河边的感动心中永驻 ,
得人渔夫要后继前仆, 万国万民都归神的国度。
今天的经文中主耶稣对彼得的爱的托付,成为彼得一生侍奉的动力,他终于成为"得人如得鱼"的门徒。愿我们也同得鼓励与托付,进入“水深之处”,成为"得人如得鱼"的门徒。
憑信心把船開到水深之處 ––>
- 才能真正的認識耶穌
- 才能經歷耶穌的大能
- 才能明白生命的目的
- 才能知道生活的方向
- 才能體會服事的甘甜
“得人渔夫”的诗歌链接 -
Review
FYI - here are 2 links to help review what we learned - you can click each session -
part 1 -
part 2 -
GPCCC Faith Fellowship - 2013-05-03 - 约翰福音21:1-14 海邊顯現
Introduction
第廿一章的補添,本身是件不尋常的事,不但如此,當中的許多細節,同樣是很不尋常的。事隔約六十年,當中的人物也已過世許久(起碼有二、三十年之 久),老約翰還特別把它們記下,想必這些事對他一定有不尋常的意義。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,必須代入第一代使徒的心境來思想和感受,也許可以隱約明白它們的 含義,以及這些事件對我們的意義。
我們先看一件不尋常之處—『地點』:「在提比哩亞海(加利利海)邊」(1節)。眾所周知,耶穌基督是在耶路撒冷受死、埋葬和復活的,約翰福音所記載的,祂第一、二次向門徒顯現都是在耶路撒冷 (參20:19-23,26-29)。但馬太福音記載,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:「我復活以後,要在你們『以先』往『加利利』去」(馬太福音26:32)。耶穌復活後,天使告訴來到耶穌墳墓的婦女說:「快去告訴他的門徒,說他從死裏復活了,並且在你們『以先』往『加利利』去,在那裏你們要見他」(馬太福音28:7),接著復活的主又親自對這些婦女說:「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,叫他們往『加利利』去,在那裏必見我」 (馬太福音28:10)。主耶穌為什麼要祂的門徒們跑到一百公里之外的提比哩亞海邊呢?祂為什麼要選擇加利利這個地方,再次向門徒顯現呢?
Guidelines
海邊顯現
- 這些門徒為什麼從猶太地回到加利利地?與天使和耶穌的吩咐有沒有關係(馬太福音28:7,10; 馬可福音16:7)?
- 正在等候主的時候,為什麼這些門徒會想到去打漁?
- 這些門徒的本業是漁夫,為什麼他們會打不到魚呢?
思考:耶穌為什麼要等到門徒們「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」(3節)才現身呢?
反思:當主要我們等候祂時,你覺得,主希望我們做些什麼來等候祂?
主為什麼要我們「等候祂」?你有等候主的經驗嗎?等候主時你都做些什麼?「等候主」對你有什麼意義?
似曾相識
- 門徒打不到魚的情形,好像似曾相識,以前也發生過,還記得在那裏嗎(路加福音5:1-10)?這兩件事有何相似處?
- 主耶穌這個捕魚神蹟與以前的那個神蹟類似(參路加福音5:1-10)?那個神蹟對彼得、雅各、約翰有何重要性(或指標性)?
- 彼得跳下水游到耶穌那裏去(7節) 這情景與以前耶穌/門徒同在時的那一幕類似 (參馬太福音14:24-30)?
- 耶穌預備早餐的材料那裏來的(9節)?這與祂行過的那個神蹟類似 (參馬太福音14:17-21)?
- 思考:從前面幾個題目列出這麼多「似曾相識」的情境,你看得出主耶穌安排這個場景與門徒見面的用意是什麼嗎?
反思:你還記得當初耶穌所給你的呼召嗎?約翰能從那呼召中被提醒,主耶穌今天有沒有也在給你這種提醒呢?
從門徒的勞碌無功、耶穌的神蹟、預備早餐等事,你學到什麼功課?
“水深之处” - Deep Dive (read only if you dare to dive deep)
我們先來看看這一群人,他們的情況如何呢?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:盡管復活的主三番兩次地顯現在他們面前,但十字架的悲劇和他們的失敗表現,卻仍緊緊 揪著他們的心,又怎能立刻就一筆勾銷?不錯,他們的主是復活了、得勝了,但這與門徒何干?門徒中稍有良心的,都問心有愧:「主是復活了、得勝了,但在主受 苦受難的時候,我們作過什麼呢?在最後晚餐爭論誰為大?在客西馬尼園呼呼入睡?主被捕時棄主逃命?三次不認主?躲在樓房上怕得要死?...... 連作猶太議士的約瑟和尼哥底母都比我們勇敢,因為他們去領主的遺體;就連弱質纖纖的婦女都比我們愛主,第一時間去到主的墳墓......」 主耶穌的復活雖令人驚喜,但卻更深刻、更不留餘地地反映出門徒的一敗塗地和一無是處。
現在,他們照著主的吩咐到了加利利,然而,他們到了加利利後,卻未得到進一步的指示。他們本已問心有愧,不知該如何面對復活的主,該如何向祂解釋自己的臨陣脫逃和棄主求生;此時,他們在加利利等待,但始終不見主的踪影,看似無邊等待的情況,更使他們的心情雪上加霜。他們心裏隱隱地覺得,沒有希望了。「罷了,不如歸去!」這是一個極度愧疚和自責的人,最常採取的方式,把一切的不如意都拋棄,重新回到最熟悉的事物上面尋求寄託。
於是彼得無奈地說:「我打魚去」,其他門徒也附和說:「我們也和你同去」(3節),他們口中說的是「打魚去」,其實反映的卻是『自暴自棄』的心理:「算了吧,一切都完了,就當結束了,把所有發生過的事都拋諸腦後,重新再來吧!」他們沒有安息,而想要以最熟悉的工作求得解脫,可是他們並沒有得著解脫;相反的,他們產生了另一種新的煩躁,因為他們一事無成 (3節)。
他們這種變相逃避的方式,並不能為他們帶來任何好處,因為主不在當中 (參詩篇16:2; 約翰福音15:5)。當然,我們也知道,到天一亮,主耶穌就出現了 (4節)。主沒有遲到,也沒有離開,祂自始至終都在這裡。但為甚麼?為甚麼是加利利?為甚麼遲遲不出現,直到門徒集體自暴自棄?這是因為,主耶穌要給門徒們一個永誌不忘的「集體回憶」,以挽回並堅固這群門徒。
這
一群屬於主的人,代表著歷代以來的基督徒,他們曾經跟隨主,卻是那樣的沒有安息,因不明白他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。當失敗跌倒時,會因而內疚,甚至自暴自棄——主一定是不再要我,不再聽我的禱告,且遠離我了。但聖經告訴我們:「天將亮的時候,耶穌站在岸上」 (4節),門徒想以行動求得解脫,卻是一再的失望,他們整夜打不著魚,但主並沒有忘記他們,祂一直站在岸邊看著門徒。同理我們可以想像,當門徒們在加利利 等待,心靈經歷愧疚痛苦之時,主也一定沒有離開他們,雖然祂沒有立刻向他們顯現,但祂那充滿愛的眼睛一直看著他們。祂知道他們裡面的孤單、自責、痛苦和憂 傷。
主耶穌在加利利的顯現,對門徒來說,有雙重的意義。一則是帶領他們回憶過去與祂的相識與共事的深刻經歷,為的是堅固他們的信心,確知這三年以來與主同甘共苦出生入死,不是一場幻夢。耶穌基督降生為人,實實在在地活在他們中間,比一切都更加真實。再者,這次顯現的本身,又成為一個更大更美的承諾——宣示主耶穌永遠信守諾言,祂絕不會忘記我們,也不會撇下我們。祂約了門徒在加利利,就是加利利;門徒看不見祂,但祂的眼目卻從未離開他們;門徒沒有任何收穫,祂成為他們的供應。我們的主絕不善忘,祂甚至會極其細緻地帶領我們進入與祂同在的美好回憶當中,以此激勵我們。善忘的只可能是我們。這個美麗的故事,足以鼓勵我們堅信到底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假若你曾與主有過美好的經歷,但因著世界的吸引、生活的艱難、肢體的軟弱,而把起初的愛心都丟棄了。你可 能也難免像門徒那樣回頭打魚去,把主從你的生活中淡出,對主不再有熱情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我們的主最了解我們的軟弱,祂今天要向你顯現,藉著愛來呼召你 ——回轉吧!你只要不是真的想忘記主,恩慈的主總會「千方百計」地讓你記得祂,或說記得祂永遠記得你——像祂相約門徒到加利利一樣。你願意回應主的呼召嗎?
2013-05-02
GPCCC Faith Fellowship - 2013-04-19 - 约翰福音20:21-31 差遣門徒
Introduction
事件
|
馬太
|
馬可
|
路加
|
約翰
|
耶穌差遣门徒
|
20:21-23
|
|||
耶穌向多馬顯現
|
16:14
|
20:24-29
|
||
寫書目的
|
20:30-31
|
Guidelines
向多馬顯現
- 從經文來看,耶穌對待多馬是怎樣的態度(27節)?耶穌如此對待多馬的用意是什麼?
- 多馬對耶穌的回應:「我的主!我的神!」有何不尋常之處?(提示: 多馬是猶太人)
- 思考:今天很多人都發出像多馬一樣的要求,說親眼看到耶穌(神蹟)便會相信。為什麼耶穌不都用這個方法傳福音呢?
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:神為什麼只用一代人的見證,來使萬世萬代的人相信祂呢?(提示: 詳讀29節)
4.
我們都未親眼見過耶穌復活,那麼,你為什麼會信耶穌?
- 反思:我的身上有沒有多馬的影子?「理性」與「信心」如何在我的信仰當中調和?
寫書目的
- 根據今天經文,約翰福音成書的目的為何?
- 從經文中推想,耶穌在世時行神蹟的意義是什麼?
- 回想過去一年所讀過的耶穌的神蹟,你對那一件神蹟的印象最深?那件神蹟對你的意義為何?
“水深之处” - Deep Dive (read only if you dare to dive deep)
一個極重要的時刻:多馬看到主的傷痕,望著站在眼前的主,他情不自禁脫口而出:「我的主!」這句話顯明他確信自己已認出了耶穌;然後他立刻又說出他所發現那極重要的真理:「我的神!」這是在所有對主的承認中,最偉大的一個。按聖經所記,門徒明明的稱耶穌為神,這是第一次。彼得曾稱耶穌為「神的兒子」,多馬卻更進一步稱耶穌為「神」,多馬既是猶太人,勢必深信只有一位真神 (申命記6:4) ,那麼,除非他心裏確實的相信耶穌是神,就絕不肯這樣稱呼耶穌。
對多馬而言,耶穌的復活不是違反理性,而是超越理性。他也親自經歷到了,不只是親眼見到,親手摸到的經歷,而是在耶穌直接對他說的短短幾句話中。他經歷到眼前這位復活的耶穌不但認識他、接納他,也回應他內心最深處的需求,於是他的意志,他的全人降服了。主這一次的顯現,似乎是專為多馬而來,為要建立他的信心,和門徒們的信心。
信耶穌的人並不否定理性的價值,因為信仰還是需要理性作為基礎。真誠的懷疑有時比囫圇吞棗、不完全的信仰更接近神。但是除了理性之外,我們也需要以信心來跨越。主耶穌給門徒指出準確的信心的路—只憑神說的話,不憑人的眼見並理解;因著神是信實的,就完全接受祂所說的一切話,這才是信心。真的信心是不憑眼見的,主在人中間所要得著的,就是這一類的信心。
我們當思想多馬的例子,不必壓抑你的理性,也不必埋沒你的頭腦;但是,你最需要的卻是用『信心』來跨越眼見的障礙。請求神幫助你克服懷疑,能完全相信祂的應許;祈求神讓你有信心,能相信未見之事。該是我們效法多馬,全人降服在復活的主面前,對祂說:「我的主,我的神」的時候了!
订阅:
博文 (Atom)